秦質新動能 構筑新高地——陜西“質量三強”并舉擘畫質量發展新篇
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上,陜西以質量強省為統領,以“1025示范工程”為抓手,通過質量強企、強鏈、強縣“三強聯動”,凝聚質量新動能,打造發展新優勢,走出了一條以質量支撐標準引領、以標準賦能產業升級的特色路徑。從秦巴山區到陜北高原,從關中平原到漢江盆地,質量變革的浪潮正席卷三秦大地,為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注入強勁動力。
戰略引領系統推進
質量強省構筑新格局
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質量工作,將質量強省建設納入全省發展戰略核心框架。成立質量強省建設協調推進領導小組,建立完善的工作機制和考核體系。陜西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議多次專題研究部署質量工作,深入學習《質量強國建設綱要》。陜西省委書記趙一德、省長趙剛多次聽取質量工作匯報,研究解決重點難點事項,為質量強省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在政策體系方面,陜西構建了“13742”統籌協調機制,出臺66項配套政策文件,形成從扶持政策到創新平臺、從產業鏈融合到品牌培育的全鏈條質量支撐體系;印發《陜西省質量強企強鏈強市三年行動方案》,明確育企業、強鏈條、樹縣域“三位一體”推進路徑;制定《質量強企、強鏈、強縣工作指南》,為基層工作開展提供詳細指導。全省各市均建立質量獎激勵獎勵措施,獎勵總額785萬元,有效激發各地各部門抓質量工作的積極性。
通過系統推進,陜西質量水平顯著提升。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連續4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企業質量信用指數長期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已有26個縣(區)入選全國質量強縣培育庫,5個縣(區)躋身西部地區前列,為質量強省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2025年陜西省“質量月”活動啟動儀式
陜西省質量強企強鏈現場交流推進會
縣域筑基特色賦能
質量強縣探索新路徑
陜西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推動質量強縣建設與鄉村振興、區域發展深度融合。全省107個縣(市、區)根據自身特點,明確1~2個主導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形成差異化、特色化發展格局。
渭南市富平縣聚焦奶山羊和柿子兩大特色產業,建成國家羊乳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陜西)和陜西省羊乳制品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具備21大類43個產品1663項參數的食品檢驗檢測能力,推動“富平山羊奶”品牌價值達80.08億元。通過“地理標志+標準+品牌”模式,陜西實現富平柿餅從種植到加工、銷售、文旅的全鏈升級。今年10月1日,《地理標志產品質量要求 富平柿餅》(GB/T 45896—2025)國家標準將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個針對柿餅產品的國家標準,為富平柿子產業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延安市洛川縣以蘋果產業為核心,創新建成“1+3+8”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體系,即1個總站(縣市場監管局)、3個分站(蘋果現代產業園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蘋果城)、8個驛站(8個基層市場監管所);制定發布《洛川蘋果標準綜合體》,推動蘋果綜合產值超150億元,占全縣生產總值的47%,品牌價值達883.26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44元。全縣28家企業具有出口資質,產品銷往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金額占延安市的90%以上。
此外,西安市蓮湖區探索智慧監管“蓮湖標準”,在加油站計量監管中應用電子鉛封技術,構建“數據實時監控—異常預警—精準執法”閉環機制,為全國燃油市場智慧治理提供樣板。神木市圍繞煤化工產業,主導制定《煤基活性炭和蘭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國家標準和《蘭炭生產業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技術規范》行業標準,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安康市紫陽縣聚焦富硒茶產業,修訂完善富硒茶團體標準,開展全鏈條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推動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寶雞市眉縣以獼猴桃產業為主導,建成陜西省果蔬及加工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陜西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檢測中心,獼猴桃花粉全項目檢驗檢測資質填補國內空白。
這些特色鮮明的縣域質量發展模式,形成了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為全省質量強縣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企業主體標桿引領
質量強企激發新動能
企業是質量提升的主體。陜西通過梯度培育、典型選樹、政策激勵,推動企業質量管理變革和創新能力提升。全省確定129家質量強企培育對象,其中省級培育質量領軍企業11家,市級培育質量強企企業118家,形成層層遞進、優勢互補的培育體系。
中航富士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立“道術結合、以心為本”三循環四路徑質量管理模式,將中國傳統文化智慧與現代企業治理及質量管理科學有機融合。該公司主導制定14項IEC國際標準,成為我國射頻連接器領域擁有IEC國際標準數量最多的企業,成功突破歐美企業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行業壟斷,產品廣泛應用于高軌、低軌、火星、月球、深空等極端復雜空間環境。
寶鈦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中國鈦工業的領軍企業,以“高端認證為抓手,全面提升質量管理水平”為質量管理模式,主導制定我國鈦領域首個國際標準ISO 23515—2022《鈦及鈦合金命名系統》。截至目前,該公司共主導制定國際標準4項,參與修訂國際標準兩項,主持和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83項、行業標準35項、團體標準4項。建立完善產業鏈質量安全風險防控體系,成為航空、航發、航天、艦船等高精尖領域鈦材的主要供應商,鈦材產量近3年居世界第一。
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全球光伏行業領軍企業,構建“1+7+1全生命周期數字化質量管理模式”,建成全球光伏行業首個“燈塔工廠”。該公司堅持高強度研發投入,近5年研發投入超235億元,累計獲得授權專利3166項,主導、參與132項國際國內標準制修訂。在單結晶硅和晶硅—鈣鈦礦疊層兩大全球主流光伏電池技術路線上,均為世界紀錄的創造者和保持者,組件產品過去6年累計出貨量穩居全球前兩位。
在政府引導下,陜西質量人才培養體系日益完善。全省累計培養首席質量官3000余人,12個市(區)實現重點園區規模以上企業首席質量官全覆蓋;每年入企幫扶1000余次,服務1000余家企業導入先進質量管理模式,開展“卓越質量三秦行活動”20余場,覆蓋2000余家企業。陜西累計獲中國質量獎提名獎14個;累計評選陜西質量獎正獎39個,企業質量創新活力持續迸發。
鏈式協同融合創新
質量強鏈打造新引擎
圍繞氫能、羊乳、航天、光伏等26條重點產業鏈,陜西開展“一鏈一策”質量提升行動,繪制產業鏈質量圖譜,攻克關鍵質量技術,推動全鏈協同升級。其中省級重點培育氫能、白酒、羊乳3條產業鏈,市級重點培育23條產業鏈,形成多層次、全覆蓋的產業鏈質量提升體系。
氫能產業鏈以“1+2+N”為路徑,建設陜西氫能質量技術創新園,總投資超過3億元。獲批市場監管總局技術創新中心(終端用氫裝備),聯合實施35項質量攻關項目,立項《壓縮氫氣加氣機檢定規程》等3項國家標準、14項各類標準,研制高精度高壓氫氣科里奧利質量流量計,破解核心技術依賴進口的難題。完成國內最大規模110只儲氫瓶組定期檢驗工作,推進氫能“制儲輸加用”全鏈條發展。繪制陜西氫能產業鏈圖譜企業篇、高校篇和質量基礎篇,為產業鏈協同發展提供可視化指引。
羊乳產業鏈依托國家羊乳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陜西),制定28項全鏈標準,涵蓋從養殖到生產的各個環節。聯合中國質量檢驗檢測科學研究院等機構開展化學污染物的識別與防治、羊乳粉生產過程微生物防控等課題研究,推動建設“羊乳粉營養安全技術研究中心”。鏈主企業陜西紅星美羚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攻克有著羊乳“芯片”之稱的脫鹽羊乳清加工技術難題,解決羊乳在生產、貯藏過程中功能成分失活的關鍵問題,使每100克羊奶粉中天然免疫球蛋白IgG含量近4克,顯著提升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航天發動機產業鏈以西安航天發動機有限公司為鏈主,構建“基于全流程大數據的精益航天卓越‘智’造模式”,入選2023年全國企業首席質量官質量變革創新典型案例。該公司以“件件工作零缺陷、次次交付零疑點、臺臺產品零故障”作為全員質量追求目標,健全供應鏈管理體系,建立供應鏈質量管理專職機構,明確5個方面48項具體職責。強化供應鏈風險管控,梳理技術、制造、履約、質量和知識產權5個方面風險點20個,形成“風險識別與控制措施表”。經統計,2024年供應鏈質量問題較2023年下降36.6%,產業鏈整體質量水平顯著提升。
通過這些舉措,陜西推動產業鏈從“單點突破”向“系統升級”轉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基礎設施集成服務
質量底座支撐新發展
陜西高度重視質量基礎設施建設,建成“秦質享”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平臺,整合2255家檢驗檢測機構和計量機構檢定校準能力信息、33萬條標準題錄、42條產業鏈政策標準,提供產品檢驗、計量校準、認證提升、標準制定、質量知識五大領域信息查詢服務,企業足不出戶就能獲取質量服務信息。
在線下,陜西省市場監管局布局的100個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站分布三秦大地,實現全省重點園區全覆蓋,打通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提升“面對面”“一對一”服務實效。主導建設輸配電裝備等12個國家級、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6個國家級和省級計量器具新產品型式評價實驗室,建成光學計量、石油裝備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輸變電設備、終端用氫裝備兩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半導體照明、羊乳兩個國家質檢中心。形成“線上+線下、平臺+站點”的服務網絡。
此外,陜西十分重視質量人才隊伍建設,組建高水平質量專家智庫,打造“科學家+工程師”隊伍65支,形成質量強企、質量強鏈、質量強縣70人專家服務團隊,依托國際標準化技術組織秘書處、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省級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以及碳達峰碳中和、數字計量等10個省級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組建由大專院校的專家教授,行業龍頭企業,科研事業單位的高科技人員等組成的各領域專家智庫。2024年邀請專家對遴選的5家質量強國建設領軍企業面對面輔導,開展質量培訓157次,培訓企業2527家次,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陜西省市場監管局還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同聯辦“智能質量菁英班”,面向產業前沿,培養具有交叉學科背景、創新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的質量人才,通過高校與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聯合、優勢資源共享,探索質量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
品牌培育文化賦能
質量生態凝聚新共識
陜西以“陜西精品”區域公共品牌為引領,構建“4+1”質量品牌體系,出臺《“陜西精品”區域公共品牌建設實施意見》,在農業、工業、服務業領域打造高質量陜西品牌生態群。連續多年舉辦絲博會“一帶一路”品牌建設論壇、三秦品牌發展大會等活動,助推陜西品牌走向世界。連續多年開展公益性品牌價值評價,全省40余個品牌價值達2500億元,5個果品位列中國果品品牌價值評估榜單前10,推動形成19個質量品牌集群。
區域品牌建設成效顯著。富平柿餅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合作和保護協定》第二批保護名單,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突破40.25億元;“大荔冬棗”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到67.34億元,蟬聯全國果品品牌價值榜前10強,棗類排名全國第一。“蒲城酥梨”公用品牌價值39.33億元;橫山大名綠豆、石泉蠶絲等11個產品入選中歐地理標志互認互保協定。富平縣、橫山羊肉等4個縣或產品獲批建設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示范區。這些區域品牌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質量文化建設全面推進。通過“質量月”“卓越質量三秦行”“QC小組評比”等系列活動,營造“政府重視、企業追求、社會崇尚、人人關心”的質量氛圍。據統計,開展“質量月”宣傳、首席質量官培育、QC 小組活動等各類質量提升活動上千場、10萬余人次參與,聯合21個部門開展“兩品合格率”質量提升。推廣“質量服務超市”“消費共治隨手拍”等創新機制,推動質量社會共治。
質量誠信體系不斷完善。建立企業質量信用檔案,開展質量誠信承諾活動,加強質量信用信息歸集和共享。對質量失信行為實行聯合懲戒,對質量誠信企業給予激勵支持,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懲”的良好氛圍。全省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持續提升,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保持較高水平,消費者滿意度穩步提高。
向新而行謀發展
以質致遠贏未來
陜西以質量強省為戰略牽引,以企業為主體、鏈條為紐帶、縣域為基石,構建了多層次、全覆蓋的質量提升體系。通過戰略引領、系統推進,陜西質量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質量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質量創新能力持續增強,質量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為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展望未來,陜西將繼續深入貫徹《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強化標準引領、品牌賦能、基礎支撐和制度創新,推動質量與創新深度融合。聚焦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開展質量技術攻關,突破一批關鍵質量技術。深化質量基礎設施集成服務,打造一批高水平質量技術創新平臺。加強質量人才培養,培育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質量領軍人才。推動質量社會共治,營造人人追求質量、人人享受質量的良好氛圍。
通過持續努力,陜西必將實現從質量大省向質量強省的歷史性跨越,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提供堅實質量支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陜西力量。在這條質量引領的發展道路上,陜西正以堅定的步伐向新而行,以質的提升贏得未來,在高質量發展征程中不斷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本版圖片由陜西省市場監管局提供)
市場監管總局技術創新中心-終端用氫裝備成立
“秦質享”陜西省質量基礎信息平臺正式上線
西安市雁塔區西電科技園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工作站揭牌
- 人民網報道——業界:持續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推進質量社會共治(2025-09-23)
- 新華網報道——千家企業發出倡議:視質量為生命 以高質量為追求——中國質量檢驗協會組織…(2025-09-23)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報道——中國質量檢驗協會組織開展2025年全國“質量月”企業質…(2025-09-23)
- 中國青年網報道——千家企業發出倡議:視質量為生命 以高質量為追求(2025-09-23)
- 中國經濟網發布——千家企業發出倡議:視質量為生命 以高質量為追求——中國質量檢驗協會…(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