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這場發布會信息量很大!
9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介紹“十四五”時期加快建設教育強國進展成效,并答記者問。
基礎教育
中國基礎教育已經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在世界范圍內作比較,中國已經建成規模最大且高質量的教育體系,為孩子們平等接受教育提供了堅強保障。
我們持續推進擴優提質,義務教育全國2895個縣域實現基本均衡。
隨遷子女、適齡殘疾兒童受教育保障機制更加健全。
大力推進縣中改革,辦學水平不斷提升。
學前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64.5%,提高了27.5個百分點,達到了92%,今年學前一年免費惠及1200多萬兒童。
中國基礎教育已經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我們剛剛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上海簽署國際STEM研究所協議,這說明中國的基礎教育和科技教育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
多地推行雙隨機編班
今年以來,安徽、甘肅,以及深圳等大城市,在義務教育的起始年級,也就是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都推行了雙隨機編班,雙隨機編班就是學生隨機分班、教師隨機配置,這些措施都進一步維護了教育公平。
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課間活動延長到15分鐘
“十四五”期間,實施了“學生體質強健計劃”,推動各地增加體育課、體育課后服務和大課間,推動課間活動由原來的10分鐘延長到15分鐘,落實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2小時要求?,F在全國各省都在強力推動這些舉措。同時,廣泛開展班級聯賽,改進體育中考,豐富學校體育的“運動菜單”,根據學生興趣、鍛煉條件,把“菜單”進一步豐富,激發學生鍛煉熱情。從目前監測情況看,近幾年中小學生的身體健康總體水平穩中有升。
“縣中振興行動計劃”已正式印發,全面提升縣中辦學水平
今年8月底,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縣中振興行動計劃”,已經正式印發。國家將在五個方面加大推進力度,全面提升縣中辦學水平。
一是擴充資源,適應學齡人口變化,持續擴大普通高中學位供給,不斷提升農村學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機會。
二是提高質量,優化課程實施,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深化教研指導,強化數字賦能,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助力縣中加快提升辦學水平。
三是加強保障。中央繼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縣中建設,引導地方探索“市縣結合”管理體制改革,加大省市兩級對縣中的支持力度,強化教師工資待遇等各方面保障,不斷完善縣中發展保障機制。
四是優化生態。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嚴禁跨區域搶挖生源。要保證學生運動和休息的時間,堅持身心健康、健康第一的理念,要在縣中改革中深化落實,下大氣力整治超時學習、違規補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五是促進融通。積極發展綜合高中,加強職普融通。我們在縣中振興行動計劃中,還要加強綜合高中建設,推動高中階段學校特色多樣發展,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適合的教育,給他們創造更多的發展平臺、人生出彩的機會。
高等教育
“十四五”期間,高等教育累計向社會輸送5500萬人才
“十四五”期間,高等教育累計向社會輸送5500萬人才,這相當于許多發達國家的人口總量,這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和價值可想而知。職業教育供給了現代產業70%以上新增高素質高技能人才。高校獲得75%以上國家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55%以上的科技進步獎,特別是在生命科學、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物質科學和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持續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效。
“雙一流”建設高校在諸多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
聚焦創新體系效能提升,“雙一流”建設高校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物質科學和空間科學等諸多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一大批關鍵技術服務于國家工程、大國重器,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策源地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高校和科技
推動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的良性互動
啟動實施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突破計劃,在創新研究中培養高端人才,在培養高端人才中實現創新。圍繞信息、能源、生物等9大領域,重點布局一批先導項目,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特別是以重大戰略任務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牽引,打破學校、學院、學科的壁壘,推動高等教育界與產業界、地方的深度融合,實現重大基礎理論研究與技術突破,實現人才培養與解決實際問題、復雜問題相結合,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再創新。在部分中央高校和地方開展試點,長周期穩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開展原創性科技創新。
職業教育
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有中職、高職和本科三個層次,中職學校有9302所,高職有1562所,職業本科有87所,在校生共3400萬人,我們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一共設置了19個專業大類、97個專業類、1434個專業、12萬個專業點,基本涵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全面覆蓋了聯合國產業分類的41個工業大類。
教育數字化
全面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受益面
第一個方面,建設國家資源中心,我們建設了國家智慧教育的公共服務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開發匯聚了優質資源,也鼓勵各級各類學校和教師參與共建共享。第二個方面,建設了國家教育服務中心。深入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提供了包含考試、留學等8大類51項政務服務,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第三個方面,建設了終身學習中心。開設了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上線了5000多門優質課程,增加優質終身學習資源。
教師隊伍
鞏固提升教師地位待遇
鞏固提升教師地位待遇。加強教師待遇保障,教師教齡津貼提標,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省市縣三級全面達標,鞏固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成果,中西部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惠及130多萬教師。圍繞醫療、交通、消費等領域出臺惠師政策,推進公共服務“教師優先”。同時,大力減輕教師負擔,社會事務進校園事項在“十四五”期間壓減65%以上。
全面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
我們開展了教師教育創新機制改革試點,重點圍繞吸引優秀人才從教、優化院校布局、改革課程體系等,全面深化改革。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推動高水平綜合大學舉辦教師教育,開辟了高素質教師培養的新賽道。推進“國培計劃”精準培訓,重點支持音體美勞、科學教育、心理健康等緊缺教師培訓,著力提升職教師資“雙師”素養,傾斜支持中西部高校教師發展,每年培訓教師目前達到100多萬人,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
教育綜合改革
推進人才供需適配改革,學科專業目錄每年更新
推進人才供需適配改革,學科專業目錄已經從10年前每10年修訂一次,到現在每年更新發布急需學科專業清單,并適時發布微專業、微學分,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這兩年多,學科專業點調整比例超過20%。推進實施本科教育改革試點計劃,在計算機科學、數學、物理和生物學等9個基礎學科領域出版系列核心教材。在職業教育方面,實施“新雙高”改革,大力推動辦學能力高水平和產教融合高質量,充分融合人才成長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教育對外開放
86個國家把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我們同183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教育合作交流,與6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與42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合作辦學,有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來華求學,目前有86個國家把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學生資助
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目前,我們國家學生資助已形成了投入上以政府資助為主、學校和社會資助為輔,方式上以無償資助為主、有償資助為輔,對象上以助困為主、獎優為輔,“獎、助、貸、免、勤、補、減”多元政策相結合的中國特色學生資助體系,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 智慧監測、科學救治:傳染病防治新法新在哪?(2025-09-24)
- 教育部這場發布會信息量很大!(2025-09-24)
- 《鋼鐵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解讀(2025-09-24)
- 國家能源局科技司相關負責同志就《關于推進能源裝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答記者問(2025-09-24)
- 三部門印發方案,部署15項任務——更好發揮輕工業穩增長作用(2025-09-24)